作為一部爆米花電影,從開篇漢斯季默的名字出現開始,其特殊性就有所體現,《F1:狂野飙車》從這裡開始就可能不會平庸。

...

平心而論,我完全就不是F1在任何方面可能的受衆,屬于那種會對着越位畫線斤斤計較,卻懶得多看一眼大獎賽到底要跑多少圈的無關人群。但這部《F1:狂野飙車》顯然并不試圖讓我等無關人群去深入理解一項運動,它隻是簡單的從運動的角度出發,直白的擊中每一個有熱情的人的靈魂。

...

從真人版的馴龍高手到這部電影的成功,在這個電影時代觀衆的普遍品味已經漏出雞腳。先講好一個簡單的故事再在框架中自由發揮,不玩花裡胡哨的意識流和lgbt,就能很大程度上獲得觀衆的認可。可惜的是不知道何時開始,“導演和編劇一定要會講故事😭”成為了一句真正的告誡。

...

而《F1:狂野飙車》就是近期講好一個簡單故事的代表性案例。簡單的《綠皮書》黑白配、流氓白人混子和優雅黑人紳士的架構;簡單的主角帶領一群人組成失意者聯盟,獲得成功的故事。電影的優秀之處就在于對這個簡單故事詳盡的人物塑造和強大的共情能力,哪怕是再小的人物形象也是足夠飽滿的。

...

在這部電影中,主教練是法拉利車隊擡千斤頂出身,他就在決賽中為桑尼擡起了千斤頂;女主也絕非普通爆米花中的公主式女主或正确性女主,在電影中有證明自己能力的成長曆程,也完美的成為了桑尼和約書亞第二次沖突的調和者。而這群所謂的“失意者”本身就深入的理解處在現實生活中的觀衆,沒有太多的幸運和天意,沒有人是真正的邊緣角色,觀衆能夠和電影中的每一個角色一樣,經曆失敗→努力→重生的過程,而這種成長不是生搬硬套和道德說教,是融入了主創團隊以及對生活和賽車的理解的、具有可行性的方案,那這部電影被觀衆接受也是理所應當的。

...

對于完全不懂賽車的觀衆,《F1:狂野飙車》選擇以運動熱情作為切入點。我可能完全不懂賽車,但隻要我是一個稍微接觸運動的人,就能明白桑尼所謂的賽車時畫面的變慢是一種“跑者愉悅”,在決賽的最後三圈的緊張感是半程馬拉松所謂的“第21公裡”,團隊修車搶下的7秒是夢三頂級傳控裡的心心相通。那電影所傳遞的精神就從賽車上升到了一種屬于全人類的“共同運動”,在作以小而精的故事情節,一部絕對合格的爆米花就躍然紙上。

...

在這個夏天首映和重映的電影還有很多,讓《F1:狂野飙車》開的好頭希望不要因為《超人》和《聊齋:蘭若寺》而虎頭蛇尾,最後還是要靠《淘金記》和《小王子》來托底。

...

至少我是這樣期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