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于2009年拍攝完成并公映,講述兩名神經學系學生聯手開展心靈感應實驗,試圖将近期持刀殺害同學的兇手具象化呈現并因此引發的一系列事件

電影僅在四個城市上映過。放映期結束後,發行方給每家影院逐一通話,要求他們燒掉膠片拷貝——因為這樣做比寄回更劃算。

盡管電影看起來幾乎就是由廉價的布景和幾個會動的角色拼湊的幻燈片——導演Mark Region在采訪中宣稱,該片預算為500萬美元,其中大部分資金用于電影當中的電腦動畫制作。

同我此前介紹過的電影《我的狗狗王子》一樣,這部電影最初同樣由YouTube著名影評人Ralphthemoviemaker炒作,他将這部電影封為“史上最爛的電影”,由此将這部電影帶火。

Mark Region習慣多鏡頭拍攝和主鏡頭加特寫,但用35mm膠片這麼拍成本太高又耗時,所以這部電影采用了非常規方式。為高效利用時間和膠片,Mark Region經常不拍整場戲,而是跳拍不同場景的獨立台詞——全部用特寫鏡頭無序拍攝,試圖通過後期剪輯拼接成完整場景。他似乎對整部電影成竹在胸,每個場景該用哪些鏡頭、角度、主鏡和特寫都精準預設,因此,他隻需拍攝必要素材,無需為多餘鏡頭耗費時間和預算。

雖然這部電影堪稱毫無拍攝經驗和拍攝資金的學生作業反面教材大全——災難級的布光投射出滿屏深影,背光照明概念完全不存在;糟糕的音頻處理讓台詞在模糊的回聲中難以辨識;道具組用白紙闆拼湊核磁共振機、電腦和半成品卧室辦公室;挂着水晶燈的實景卧室充當診所;工業地下室半露着排水管與污漬磚牆,辦公家具僅有兩張折疊椅;演員僵硬的表演像是會說話的雕像;剪輯更是災難,每次切鏡都讓人恍如跳進新場景,五秒一跳的時空錯亂感令人眩暈——Mark Region聲稱的500萬美元成本還是所言不虛,他在2009至2014年間注冊了5000多個imdb賬号,給電影瘋狂刷分,讓電影的imdb評分一度高達8.0。

聽起來也很像《我的狗狗王子》的經曆,然而樂子人自發的反串和主辦方的人機刷分行為終究不同,被Ralphthemoviemaker引流而來的人在目睹電影的真實樣貌後開始給電影留下更多低分差評,最終這部電影截至目前為止在接近9000人标記的基礎上imdb評分已經低至1.6,成為imdb評分最低的電影之一。

...

然而與大部分so bad its good影片不同的是,導演Mark Region的創作意圖真正的如同迷霧般不可解。盡管上文提到了電影多如牛毛的問題,幾乎可以說這部電影就是由貫徹了每一個環節的錯誤構成,但這些錯誤反而全部都自洽的融彙在一起,讓電影成為了另一個角度上的環環相扣的奇片。它的種種“錯誤”似乎又是成立的,就像一些電波系作品一般——要麼與你産生共鳴,要麼完全不對路。

...
正在進行心靈感應實驗的兩位主角

影片所呈現的每處細節似乎都像是刻意為之的選擇——從美術設計、單調的對白、褪色的影調、頗有些Jon Rafman味道的如同後現代video art般的3D動畫、極簡的場景設置到詭異的顫音聲效。所有元素都在一個角度被批判的一文不值的同時又在另一個角度上鮮明地彰顯着創作意圖,共同構建出一個令人恐懼的噩夢式另類現實。這種既像是簡陋的幻燈片又如同大師手筆般的極簡影像所展現的世界精準映射着居民的精神狀态——沒有一張紙片、一個紙箱或随意擺放的椅子是偶然存在的,萬物都被安置成完美無缺的混亂。如果仔細留意的話,甚至連演員表演都并非拙劣,那正是角色應有的狀态。當審視電影的每個細節時,會發現任何改動都将破壞這場極緻獨特體驗的完整性。整部電影就像一個外星人在沒有看過任何大衛林奇電影甚至是沒有看過任何電影的基礎上單靠道聽途說的種種大衛林奇的主要風格加上自己的想象後所誕生的産物一樣。

...
電影中頻繁出現的動畫片段

網上關于Mark Region的資料很少,除了可以得知他是馬薩諸塞州蒂克斯伯裡的一位房地産業務經理之外,便再無任何與他有關的具體信息。在拍攝這部電影之前Mark Region僅僅拍過一部名為《Medium Waves》短片,在本片之後也再無任何産出。電影出名後,他的名字瞬間在互聯網上名聲大噪,評論者們紛紛開始或嘲諷或試圖解釋着他那獨特的影像風格。

盡管後來參加了幾次采訪,關于Mark Region是否真實存在的猜測還是甚嚣塵上——他究竟真是一個古怪的圈外人,還是某個惡作劇虛構出來的身份?這一切都像電影本身和他粗暴的如同行為藝術般的營銷行為一樣構成了一片迷霧,讓人們難以在其中發掘到真相,也讓Mark Region坐實了“史上最奇怪的電影創作者之一”的名号。

...
Mark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