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4日,由知名導演趙寶剛執導的青春劇《青春鬥》開播,該劇由鄭爽主演,在此前的發布會上,鄭爽自打耳光曾引發一波關注。
不過,《青春鬥》播出後的口碑争議較大,主要集中在鄭爽演技、男演員選角失敗、女演員定位與當下社會脫節等方面。同時,趙寶剛導演個人的時代局限性愈發凸顯,在劇情表達上越來越偏離年輕群體的真實生活,影響主流觀衆代入。
而且,随着青春劇走向垂直化、細分化,《青春鬥》對《奮鬥》雜糅式内容的複制與市場風向相悖,“五美”的人物設定與《歡樂頌》重合,套路化的劇情也沒有太多驚喜之處,整體缺乏創新難以撬動市場。
演技不炸、定位脫節、青春缺失,女版《奮鬥》更像是一部“愛情鬥”
《青春鬥》是趙寶剛導演又一部青春勵志劇,該劇從女性的視角切入,被稱為女版《奮鬥》。然而,《青春鬥》播出之後,自帶“熱搜體質”的話題女王鄭爽并沒有展現出稱得上“炸裂”的演技,整體女性定位與時代脫節,男性選角集體偏離青春感,使該劇迅速陷入争議。
1、鄭爽演技
《青春鬥》播出之後,#鄭爽演技#一度登上微博熱搜。客觀來講,鄭爽在《青春鬥》中的表演确實與以往的嘟嘴、瞪眼式的演技相比有進步,但還是有不少個人化的小動作,與趙寶剛導演之前曾稱贊的“演技炸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鄭爽飾演的向真是一位大大咧咧、真性情的坦率女孩,但鄭爽诠釋的偏重點不在“真”而在“直”,在其連接之下,劇中幾個女孩給人一種貌合神離的敵對感。例如,向真将不會遊泳的錢貝貝推入泳池之時,給人的感覺并非兩個閨蜜之間的玩笑,而是一種敵意。
另外,從網友反饋來看,鄭爽的台詞在不看字幕的情況下難以聽清,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鄭爽對人物的塑造。
2、脫節的當代女性設定
《青春鬥》從5位女性的視角入手,但她們幾個的人設都與當代獨立女性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目前,劇中每個女性都靠男人是劇情給人的直觀感受。暫且撇開繼續讀書的丁蘭不談,混得最好的于慧開公司在資源上依賴編輯于凡;向真在人生道路的選擇和物質上都依賴趙聰;富二代錢貝貝有個“開銀行“的爹;晉小妮天天跟蹤自己的男朋友,沒有自己的生活和獨立的人格等。
因此,僅從目前的劇情來看,《青春鬥》中幾個女性奮鬥的重點暫時停留在愛情上,對個人職業、自我價值的追求表現得并不多,工作線目前隻有于慧、向真盲目創業失敗這一條。
3、男演員青春感集體缺失
藝恩數據顯示,《青春鬥》的女性用戶占比高達78%,30歲至39歲的用戶群體占比54%,受衆在整體上與青春劇的主流用戶群體相符合。然而,《青春鬥》中的男性演員整體顔值不高,這不僅與青春劇的調性不符,也很難滿足女性核心受衆群體的顔值需求。
男演員青春感的集體缺失,使他們在诠釋自己人物時存在天然的錯位感,影響觀衆代入。尤其是追求錢貝貝的程宇出場後,從露着半邊屁股的泳褲到剛見面就索吻的台詞,油膩之感在青春劇的定位之下顯得相當違和。
良心的底色、失實的情節,趙寶剛的時代局限性逐漸凸顯
從《青春鬥》的陣容來看,高讨論度的點除了鄭爽之外,便是趙寶剛導演,《青春鬥》的唯一出品方也是趙寶剛持股的公司北京鑫寶源影視。此前,趙寶剛已經向市場輸出過《編輯部的故事》《像霧像雨又像風》《奮鬥》《我的青春誰做主》等高品質電視劇,在孵化爆款作品方面很少讓市場失望過。然而,目前來看,趙寶剛首次啟用流量型藝人主演的《青春鬥》似乎成了一個例外。
在趙寶剛的作品中,由他執導的爆款劇主要集中在2010年之前,豆瓣評分在7分以上劇集占比達到80%,題材主要為懸疑犯罪、愛情婚姻、青春勵志幾大類。然而,2010年之後,趙寶剛的作品品質開始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豆瓣評分在7分以上劇占比僅33%。
例如,2012年的《北京青年》豆瓣評分6.3分、2014年的《青年醫生》豆瓣評分5.9分、2017年的《深海利劍》豆瓣評分5.2分,不斷刷新下限,而這幾部的口碑反饋幾乎都集中在演技浮誇、劇情失實、情節俗套等幾點之上。尤其是《北京青年》作為“青春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出現這樣的口碑斷層,已經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趙寶剛導演的劇情構建與年輕群體真實生活之間的偏離越來越大。
趙寶剛導演是一位50後,不可否認的是,他對國産劇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從《青春鬥》的品相來看,快速的情節推進、密集的京味兒台詞、精良的服化道等也都能表現出作品的“良心”之處。
然而,随着時代的發展,個人的時代局限性也會随之顯現。盡管趙寶剛導演曾公開表示“我六十多歲了,還是經常與年輕人來往,注意觀察和記錄他們的言行情感。因為,要做青年題材的作品,把握時代青年的精神氣質,就必須和青年來往。”但時代局限性很難借助觀察填補,而且年輕群體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叠代速度不斷加快,隻有經曆和體驗才能更加真實地呈現。
《青春鬥》與上述幾部作品的差評幾乎如出一轍,與現實脫離的情節很難支撐起作品的框架。例如,《青春鬥》開篇的情境設定為大四,但劇中人物都沒有忙碌的感覺,學霸丁蘭和“女神”錢貝貝還在多年感情空白下談起了戀愛,而在現實中,大四需要面臨找工作、實習、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等,在情感方面則是學生集中的分手季。
另外,《青春鬥》密集的台詞顯得話趕話,人物對白仿佛說相聲的“捧哏”、“逗哏”,雖然有逗樂的效果,但過度密集略顯刻意,缺少生活化的表達,加劇情節與現實的偏離,影響觀衆代入。
青春劇走向細分、垂直,缺少創新的《青春鬥》難以撬動市場
一直以來,青春劇都是市場的剛需性内容,年輕群體源源不斷地彙入使這類劇集可開發的市場空間不斷擴大。但是,在這個發展演變的過程中,青春劇随着整體市場風向的變化越來越細分、垂直,衍生出校園、都市、甜寵等多個門類,尤其是在網劇崛起之後,“青春+”的劇集邊界不斷被拓寬,類型越來越多元。
例如,在優愛騰2019年的片單中,青春劇就出現了《全職高手》《飛行少年》《乒乓》《穿越火線》《極限S系列》《夜空中最閃亮的星》等作品,涉及電競、體育、運動、飛行員、娛樂圈等多個領域。
趙寶剛導演也曾嘗試過走垂直化的路線,例如《青年醫生》聚焦醫生行業、《深海利劍》刻畫潛艇士兵等,但這些探索淺嘗辄止,劇情表達隔靴搔癢,而在突破了其以往擅長的類型之後,劇集口碑也随之折戟。
在這些作品之後,趙寶剛導演操刀《青春鬥》,回歸自己最擅長的創作領域。但在新的市場風向下,《青春鬥》更像是校園、職場、愛情等多種元素的雜糅,仿佛《奮鬥》的複制粘貼版,但又無法達到《奮鬥》的市場效果。
在《奮鬥》大爆的年代,電視是更加普及的大衆媒介,而且在當時的市場上,表達80後價值觀的作品并不多見,因此,《奮鬥》的出現激起了80後的情感共鳴。對觀衆而言,青春劇是一種消費情懷的産品,觀衆能夠借此重溫和回顧自己的過去。而《青春鬥》試圖從90後的視角表達這一代人的奮鬥曆程,但在互聯網普及之後,90後的自我表達渠道更多元。而且,90後更追求個性化,群體共性叠代速度加快,更重要的是,《青春鬥》與現實的偏離使其并沒有真正表達出90後的聲音。
《青春鬥》除了“類《奮鬥》化”的内容呈現,該劇的人物框架設定與《歡樂頌》幾乎沒有差别。另外,随着國産青春劇的發展,已經經曆了從寫實到青春疼痛文學集中爆發,再到回歸寫實的演變過程。而《青春鬥》的情節構建則套路化,其中澡堂鬥毆、閨蜜撕逼等情節更是有幾分“疼痛青春”的狗血味道。
整體來看,《青春鬥》以鄭爽+趙寶剛的配置為最大看點,但鄭爽演技陷入争議、趙寶剛的個人時代局限性越來越凸顯,難以保障劇集品質,再加上《青春鬥》的創新之處整體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撬動市場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