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誇張,這部影片是最不能錯過的一部影片。

片子非常簡單,它以倒計時的方式去講述了一個暴食症患者的臨終時刻的故事。由于影片由話劇改編,整個場景便聚焦在一個小房子裡,讓我們得以更近地關注查理的悲慘命運。

我并不想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去審判查理,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也沒有必要去要求一部影片中的主人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無比正确。

我覺得我們能做的,就像查理臨終時一遍一遍讀的那篇文章中的作者一樣,從查理的悲劇中,得到一些喘息,哪怕就那麼一會兒,然後開始思考我們自己的人生。

一。一鲸落萬物生

查理原本擁有一個簡單的家庭,和妻子有一個8歲的女兒。但是與艾倫的相遇,改變了查理的人生軌迹。查理意識到了自己的性向,于是他抛家棄女,和艾倫走到了一起。

但是這種不顧一切,并沒有換得查理想象中的美好生活。艾倫在不久之後,便不吃不喝,不久後跳湖自殺。從此查理變得渾渾噩噩,閉門不出。

查理的人生在接下來的八年,直接滑向人生的最低谷。他無法控制地暴飲暴食,他的體重逐漸上升到了270公斤,肥胖讓他逐漸喪失了各種能力,最後他甚至連走路都變得十分吃力。

...

但是即便如此,他還是不願意去醫院。他的生命即将走向終點,他終于撥通了那個電話,想要在臨終之前,與女兒和解。

但是整整八年的時光在父女之間劃開了一道深深的隔閡,女兒對查理惡語相向,摔門離開。查理隻能拿出自己的所有的積蓄,企圖想用金錢留住女兒,在他臨終之間多一點與女兒相處的時間。

二。查理的死亡——沒有人能改變一個心存死志的人的決定

查理并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父親,好丈夫,或者直白一點,他就是一個非常自私的人,為了所謂的愛情,抛家棄子。而這八年中,他原本有很多彌補女兒的機會,但是他始終沒有踏出那一步。

他沉湎于愛人去世的迷茫與痛苦之中,然後在網上教習寫作課程,每個月付撫養費。在萬分痛苦之時,他便拿出女兒寫的那篇關于《白鲸》的觀後感,一遍一遍地閱讀,從而度過痛苦的至暗時刻。

直到得知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終結,他才鼓足勇氣,撥通女兒的電話,想要為自己悲慘的人生收一個尾。

但我又不忍心,去苛責查理,他的人生已經足夠痛苦,他身上的贅肉每時每刻都在壓迫着他,他已然失去了所有。

...

世界上總有一些人,走不出他們的困境,走不出痛苦。而查理便是其中之一。而他的痛苦來源,其一是同性戀人艾倫的離世,其二是他抛家棄子的内疚感。

這兩種痛苦撕扯着查理的内心,于是他開始懲罰自我,他開始瘋狂地暴飲暴食。而他的暴飲暴食和他的同性戀人艾倫的絕食行為一樣,都是一種加諸于他們肉體的一種懲罰。

查理在一面忍受肥胖給他帶來痛苦,一面在這種痛苦中越陷越深。即便沒有外人對查理的輿論讨伐,查理也沒有一刻過得輕松。

在他看來,隻有死亡,他才能擺脫這種痛苦。最後他選擇了一個“處刑人”——他的女兒,他從來不苛求得到女兒的寬恕,他隻是選擇不再逃避,想要接受“極刑”,從此徹底從痛苦中擺脫。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痛苦,從來不是來自外部,最大的痛苦,便是來自自我的。查理認為他這一輩子都在做錯事,到臨死之前,他想交給女兒一筆錢,希望女兒能從痛苦的深淵中走出來,不要再重複他的人生,這便是他最後的心願。

查理也許這一輩子都沒有認可過自我,我猜測他結婚生子,并不是一種主觀的選擇,并不是一種故意的惡意,因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合适的時間看到真正的自我。

他的性向的蘇醒可能隻是一種偶然。雖然我這個說法,看起來有點替查理洗白的意味。但是從查理的前妻,查理的朋友麗茲等人對查理的态度,查理起碼不是一個罪大惡極的人。

她們尚且能夠抛開從前的紛紛擾擾,在查理面臨死亡之前,來到查理的身邊,也可以側面證實這個推測。

但即便所有人都希望,查理能夠去醫院接受治療,他依然不願去醫院,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查理自己不願原諒自我。沒有人能拯救他人,或者說,沒有人能改變一個心存死志的人的決定。

這種痛苦是來自他自己,唯有死亡能夠結束這種痛苦。

三。艾倫的死亡——死于内心的失序的背德者

這部片子除了闡述查理的死亡過程,還從側面去講述了艾倫的死亡。艾倫是查理的同性愛人。從麗茲和查理的闡述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艾倫的大緻輪廓。

他被一個教會家庭收養,從小便笃信基督,為了心中的信仰,他作為一個傳教士,隻身前往非洲。他的這一生原本會在順從中度過。但是他卻漸漸意識到自己的性向,和一個有夫之婦走到了一起。

他徹底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即便和愛人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他内心卻無法真正原諒自己,最後他跳湖自殺,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但這是外人附加的一個邏輯,看似艾倫是因為背叛自己的信仰,才最終走向死亡。但實際上,結合後面麗茲的講述,艾倫從很早之前就有抑郁症,如果沒有和查理相遇,他可能會更早去世。

更确切地說,他的死亡和查理,并沒有直接的聯系。我更傾向于,艾倫死于内心的失序。

他生于傳統的基督教,一言一行都被規定好,這種信仰為他築起高高的道德圍牆。但是他卻是一個天生的性少數,而同性戀在基督教中是一種不道德,甚至是類似于疾病的存在。

艾倫的本我被他内化的道德圍牆圍住,被他的超我審判。他的本我也在不斷反抗,甚至他不惜破壞他人家庭,也要追逐愛情。

但是他的超我實在太過強大,本我反抗得越厲害,他的超我對本我的絞殺就越蠻橫。最終他的本我和超我終于玉石共焚,艾倫獨自走向了死亡。

艾倫在世俗意義上是一個勝利者,他奪得了愛人,愛人也為他抛棄了所有,但在艾倫的内心,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他越過了他的信仰,走進了愛情的禁區。

但是他的信仰已經内化成他的一部分,成為一個背德者,就意味着背叛自我,必定要受到自我嚴厲的懲罰。

三。一場來自自我的戰争

查理和艾倫需要對抗的敵人,沒有其他人,就是他們各自的内心。而這場沒有硝煙的戰争的殘酷性,并不亞于現實生活中的戰争。

在這場戰争中,他們擁有的戰友隻有自己,即便山窮水盡,也不會有援軍相助,所以他們隻能獨自面對,即便有愛人陪伴,他們也隻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我們每個人都處于這樣的困局中,這即是衆生皆苦。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修行,即便你向外追求,擁有了他人豔羨的名利聲望。夜晚,獨自入睡時,你都要接受内心的拷問,你是誰,來自哪裡,又要去往何處。

而人生從來沒有正解,我們面對着這相同的問題,有人麻木不仁,渾渾噩噩度過此生,有人被超我扼住命運的喉嚨,走向虛無。有人被本我控制,不斷追求欲望的滿足,然後在欲海中翻滾死去。

我們能做的就是去凝視這些不幸,然後得到片刻喘息,然後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周而複始,直到死亡。

三。觸碰禁忌,拯救靈魂

在某種程度上,這部影片還是給了一個積極的視角,這便是查理女兒的視角。艾莉是個十七歲的少女,是一個典型的問題女孩,她似乎無時無刻被一種憤懑包圍着,無差别地攻擊所有試圖靠近她的人。

她無比刻薄尖酸,會用最難聽的話去傷害查理,無所不用其極地嘲笑他人,甚至将查理的照片放上網,将傳教士湯姆的錄音也上傳到網上。

她完全不知道分寸,仿佛一個無惡不作的孩子,肆無忌憚地冒犯所有人,并恨着所有人。她的母親甚至用邪惡去比喻艾莉。

但是隻有查理看到了艾莉真實的内心。查理一直認為艾莉是那個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人,恰恰是因為她的内心過于柔軟,所以她才更需要僞裝,劃開距離,保護自我。

...

畢竟她确實受過莫大的傷害。不要去說,世界上離婚的父母何其多,艾莉隻是不夠堅強罷了。這種說法的底層邏輯就是不願共情。在八歲的孩子心中,最愛的父親抛棄了她,這便是她幼小的世界裡,毀天滅地的大事情。

而在之後的八年,父親一直沉湎于痛苦之中,從來沒有看過她,這也是發生在艾莉身上的真實事件。所以艾莉的痛苦是應該被共情的,她的憤懑也是人之常情。(當然她在父親的食物中下安眠藥,這種行為我是無法原諒的。)

而抛棄掉僞裝,她是一個過目不忘,内心極度敏感的女孩。表面上,她是因為父親承諾給她的錢,才勉強和父親度過最後的時光。

但實際上,她對于父親充滿了不舍,所以才會不自覺地來到父親這裡,想要通過搞破壞的形式,引起父親的注意,想要知道父親離開她的真相。

而也是艾莉這份不畏懼真相的勇氣,成了查理救贖最後的希望。她強迫式地掀開了父親的傷疤,去探尋父親的内心世界。

對于他人的傷疤,我們總有抱着一種“暧昧”的态度,不願也不想去觸碰他人的禁忌話題。但是禁忌話題之所以禁忌,就是因為不可提。

艾莉卻不同,她就這樣簡單而直接地诘問查理,為何抛棄家庭,查理便不可逃避地需要面對自己的内心,打開那個塵封多年的房間,去面對自己的過往。對于查理而言,因為能夠說出來,這便是一種釋放。

就像我們很多人深藏在内心的秘密,一旦說出來,我們便會釋然很多,讓秘密不再變成秘密,這才是讓傷痛好起來的一種最有效的方法。而艾莉在查理的臨終時期,便充當了這樣一個極其重要的作用。

...

而艾莉不僅從某種程度了救贖了查理,還順手拯救了即将走入歧途的湯姆,雖然看上去,艾莉的方法更像某種惡意的惡作劇,但是湯姆回到父母身邊,得到父母的諒解,這個結果無疑是善意的。

當然艾莉也不是那種完全純白的拯救他人的那種形象,她就是一個普通的青少年。

但是因為她的存在,我們能從苦難的人生中,看到些許的希望,看到我們依然可以被人愛的希望。即便我們做過錯事,但是我們依然存在被原諒的機會,然後重新開啟人生。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确實是一部難得的電影,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反轉,但是它的力度卻深入靈魂,讓我們能夠停下來,思考我們自己的人生,不要再對我們的痛苦視而不見,清醒地度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