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了《生活大爆炸》,看完了《小謝爾頓》,終于,我打開了《權力的遊戲》,那些年錯過的美劇,最終還是沒有錯過,隔着許多年再看,甚至有點慶幸,竟然還有神劇沒有看,不至于在這日漸乏味的世間,尋找不到新的樂趣。我已經看到第四季的第八集——《長城之戰》,而看到此時,我其實不知道對這部劇能說點什麼,對于喜歡它的人來說,任何溢美之辭可能都是不夠的,而對于不喜歡它的人來說,估計都會覺得像我這種翻炒冷飯的行為不可理喻。
我其實并不太喜歡這種大部頭超長内容的輸入,有點累,我更傾向于相對輕松的單元劇,幾集一個小故事之類的,相對輕松,不需要聯系上下文,看到哪算哪。我沒有去看過統計,但是七大王國幾大勢力各個主要人物輪番上場,說得上名字的,至少得有百十人,光是記住這些人物,這些勢力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絕對能勸退許多人。
昨天在看劇的時候,小夥伴問我在幹嘛,我說在看權遊,他也沒說啥,截了一張圖,他在看短劇什麼弟弟是天選之子之類的,一時間我不知道那個對話應該如何往下進行了。大概,現在的人都不怎麼喜歡長内容的攝取了,所以短内容大行其道,短劇占據半壁江山。
記得前陣子,我在短視頻裡刷到一部劇,46集每集45分鐘的《愛的厘米》,被剪成大概二三十集每集大概兩三分鐘的短視頻,我給看完了,但是我半點也不想去看正劇,感覺似乎沒有必要花46個45分鐘的時間去看正劇,它似乎也容納不了多少内容在裡面,就算那麼長的篇幅,給不了我半點驚喜。是的,我是貪佟麗娅的美顔,但是這個理由說服不了我花那麼多的時間去把它全劇給刷了一遍。這個時候的短内容,對我來說是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對于劇集來說,似乎卻給它趕走了無數客人。所以我總覺得短内容早晚會被清算,會被追究版權,因為它對正劇,确實是造成了一定的傷害。
思維慣性決定了許多事情,正如我已經開始沒有耐心地看完一部劇就開始寫劇評了,尤其是許多國劇,當你看完了前面二十集,大概後面二十集,基本上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這種感覺似乎越來越強烈,并且類似這樣的劇評,我似乎已經寫過幾篇了,輕歎一聲——年紀大了,似乎越來越不好玩了。窺一斑而見全豹,當你看了足夠多的豹子之後,不可能的事情,慢慢地也就變得可能了。
我的Kindle裡有一本讀了一半的書,大概用了四個小時,所以按照進度,我大概再花四個小時我就能把它讀完,但是我上次點開它的時間,是在二月底,距今已經四個月了,我沒有花那四個小時去把它讀完,拖延症要拖成病了。我記得我興緻勃勃地點開它的時候,它其實給了我許多閱讀的樂趣,不管什麼原因,沒有一口氣讀完,而一旦脫離了那個語境之後想要再度進入,是需要一些時間成本與精力成本的,而正是不願意付出這點成本,所以一拖再拖,若不是因為今天Kindle提示說要給它充電,我都快忘記這本書了。
我是希望我能慢慢回到長内容的攝取,并且慢慢地從短内容的慣性思維裡退出來,像最近看權遊,這是個很重要的原因,短内容雖然短平快,但是也就隻有短平快,它很難去往深度和廣度去挖掘,所以習慣了短内容的攝取之後,最可怕的是思維模式會跟着它固化,想問題看東西也會跟着那個慣性的邏輯去思考。
讀書,看大部頭的經典劇目,為的都是往長内容的邏輯去走,從短内容的邏輯裡逃脫出來。所以,這幾天我想要完成的事是,把Kindle裡那本看了一半的書讀完,把八季權遊給它看完。
權遊的吧裡有小夥伴發貼說,千萬不要對權遊裡的任何人物發生任何情感,因為你不知道那個人物會在什麼時候什麼情境之下突然間就被虐死了,那時候你隻有傷心的份了。好像真的是,好多人物的殺青,真的是殺得沒有半點預期,突然,驟然,戛然就死掉的。
這部劇從頭到尾都透着幾許冰涼,以前讀《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沒想到,在這部劇裡,我好像理解了這句頗讓人費解的話。它帶着一種俯視的角度在看待它鏡頭下的衆生,不管是奴隸、平民、貴族,首相甚至帝王——若以生死論,幾乎都如蝼蟻一般,無有貴賤。看到第四季,我們已經看了多少帝王暴斃,多少貴族幾乎全族滅絕,何況那些連名字都沒有平民或者奴隸——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人的生命,真如同蝼蟻般苟活。
我們慶幸的是沒有生在那麼亂糟糟的世界裡,所以我們有煩惱僅僅隻是形而上的思考或者邏輯,當我們還在為這些事情煩惱的時候,也許恰恰說明我們其實還是很幸福的,至少我們強大的國家機器在守衛我們的平安。小煩惱,小糾結,都是幸福的,就算隻是蝼蟻,隻顧着蝼蟻眼前的那一畝三分地的收成,這樣的幸福,是蝼蟻之外的其它物種所無法理解的。
讀書,寫字,看劇,閨怨……若隻能如蝼蟻般苟活,那麼就應該好好地苟着,好好地活着——當好一隻蝼蟻,也許就是蝼蟻臨世的終其意義。我們的幻想裡,我們一樣在那七國大地上,跟着各個家族去征戰,但是有時候想想,若連帝王也如蝼蟻一般,我們的幻想裡,我們又何嘗能擺脫得了蝼蟻的命運呢。
以上,2025-06-18 15:43:59;乙巳蛇年壬午五月戊午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