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切換為居中
添加圖片注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魯迅先生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裡說:“悲劇将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悲劇的美學定義是什麼,我無數次引用了魯迅先生的這句話并且稍稍作了引申,我在許多文章裡都寫過,所謂悲劇,便是将美好的事物生生地打破,撕裂,碾碎,而你無能為力地隻能眼睜睜地看着美好被慢慢地毀滅。
這個毀滅的過程越無力抗拒,越漫長,越持久,悲劇的力量則愈大,愈沁人心脾,愈讓人痛不欲生。
觀劇的過程中,也許我們一開始就都知道,這個故事并不會有太多的救贖,但是我們仍然會懷揣着某些期許與希冀——也許,可能,大概,莫非,不然,要不……這種撕裂感,讓我欲罷不能。看完全劇我就感覺,它是那麼完美地闡釋了悲劇的美學定義。
我看過一些全員惡人的劇集,所有人都懷揣着某種陰暗,或者說,主創有偏向地着力去刻畫;但是這部劇,從看到尾看下來,除了侯岩松飾演的沈默大爺沈棟梁之外,似乎沒什麼惡人,但是最終的故事走向是——壞人活千年,好人多折戟,沈棟梁幾乎活到了最後,而其他人,至少讓我們感覺過美好或者部分美好的人,并未得善果,而我們無能為力,這就很人感覺憋屈。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多少年來我們心裡根深蒂固的一個傳統觀念。所以大部分的劇集走向最後,都會朝這個方向去走。後來有些走偏了,于是又有部分劇深挖性本惡,全員惡人的許多作品也就出來了,但是這些似乎都看過了,以至于到這部劇時,我們竟有種意外的憤懑。
老一輩人曾經如此生活過,一個地方,有一個大型的國資廠在那邊,五湖四海的工人兄弟應國家号召去參加工作,然後就在廠區那邊結婚生子生活下來。廠一代是開拓者,廠二代基本上就是骨幹,廠三代大多開始面臨國改以及下崗再就業,這幾乎是伴随着整個國家建設以及經濟發展的大浪潮,許多的國營廠,都是這麼過來的。
初中的時代我去過韶關的大寶山,姑父是大寶山礦業公司的工程師,姑姑是廠辦幼兒園的老師,所有的鄰居都是廠裡職工或者廠辦企業的職工,住的房子也都是廠給分的,街上所有的營生,幾乎都是信托在那個礦業公司。
我記得我當時候很驚歎,那一輩的工人,其生活就是這麼簡單并且明了,沒有半點曲折,一條路,兢兢業業便是一生了。他們所有的社會關系都是那個廠,妻兒親戚鄰居上司下屬,全是,那種氛圍,你會覺得他們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既融洽又緊張,所有的利益關系全部牽扯糾纏,說不清道不明的羁絆将他們緊緊捆綁,終其一生。
我們來看看劇中的這些人物。
範偉飾演王響,響亮的響。他正直,也算果敢堅毅,愛面,小聰明,多少有些不谙人情,不十分圓滑,但是他至少善良。
秦昊飾演龔彪,彪子。大學生,廠辦職員,前途一片光明。雖然有些不靠譜,但是也算重情重義,小毛病不少,但是你不會讨厭他,因為他的許多毛病我們也有,并且他同樣善良。
如果不是剛好遇到那個時代變遷,他們其實會在桦鋼就這樣幸福快樂地過一生。他們會有他們的小驕傲,比如王響的火車頭,比如龔彪的小優越,他們的後輩會循着他們的路子,也進廠去,然後繼續為國家建設發光發熱。
又比如李庚希飾演的沈墨以及蔣奇明飾演的傅衛軍。縱然他們命途多舛,幼年便失去了雙親,雖被大爺收養,但大爺卻對年幼的沈默伸出了魔手,并且将更年幼的傅衛軍送走,最後輾轉進了福利院。
然而即便是如此,他們依舊堅韌地成長,并且并不算完全長歪。這部劇最讓人抓狂的地方,如果說它不給我們希望,就一棍子打死的話,其實不會讓人很意外——從小被大爺侵犯的沈墨,以及在福利院長大的聾啞小軍,如果他們就這樣被迫害到直接暴發,完成了對大爺的複仇,這樣的故事其實一點都不會讓人意外,因為我們看過了太多太多。
這部劇的殘忍在于,它給了我們希望。
回想一下沈墨到大學報到的時候,青春美少女,背着陽光,清純得讓人心疼,也難怪劉奕鐵飾演的王陽在那一瞬間就看慒了,是呀,完全就是初戀的樣子。至少在那時候,我們會覺得,沈墨是美好的,未來是滿是希望的,醫學院畢業,便是醫生了,在那個時代的醫生,妥妥的社會精英。
再回看一下小軍,小軍打了開皇冠的中年人,然後又打了被他偷了摩托車的事主,他壞嗎,他挺壞的。但是劇集又給我們展現了他柔情的一面,比如他對沈墨的保護,比如他與隋東(王嘯宇飾演)的兄弟情義,比如他對殷紅(王藝荻飾演)的半縷柔情……他給我的感覺雖然算不上是好人,但是他依舊有些難能可貴之處,在最底層長大,能長成這樣,其實不容易。
這部劇的殘忍在于,它給了我們希望;然後它又硬生生地将其毀掉。就算後來我們知道了大爺沈棟梁的惡行之後,尤其是沈墨考上了大學,并且試圖與大爺一家做一次徹底的切割,如果按照那個劇本去走,大爺最終停止了對沈墨的侵害,沈墨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學業當了一名醫生,小軍開着錄像廳可能最終會被時代的浪潮所湮沒,但是終究是正經營生,所以他們可能會越來越好,生活慢慢地回到了正軌。
奈何,那個劇本不曾上演。所以,它給了我們少許的希望之光,又十分殘忍地把它給徹底地掐滅了。它用一種不輕不重不緩不急的節奏給我們展現了這些就算命運多舛的人們就算生活在最底層,卻依舊堅韌地成長,并且企圖以自身的努力與良善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它給我們展現了他們人性裡的美好,就算他們正在遭遇迫害或者也有些不美好,并且它給了他們希望,也給了我們希望。
最絕望的不是一味的絕望,而是在絕對漆黑的絕望中,給了他們光亮,給了他們希望,然後再一次,再一次,給徹底地掐滅,這時候的絕望,更加決絕。絕望不是絕望,是在絕望中看到了可能有的希望,然後再次失望。
關于悲劇的定義,百科說:“悲劇就是指主體遭遇到苦難、毀滅時所表現出來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後迸發以及自我保護能力的最大發揮,也就是說所顯示出的超常的抗争意識和堅毅的行動意志。悲劇理論認為悲劇性就是指人對死亡、苦難和外界壓力的抗争本性;悲劇主體具有強烈的自我保存和維護獨立人格的欲望,往往因為對現狀的不滿而顯示出強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動機,并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諸行動,即使命運使他陷入苦難或毀滅境況之中,他也敢于拼死抗争,表現出九死不悔的悲劇精神。”
抗争,意志,最後依舊。看着那些美好,被打破,被撕裂,被碾碎,最後完全消失。因為我們見證了整個過程,所以更覺得悲壯,悲涼,悲哀,悲怆。
悲劇的另一個特點是,它是無法改變的。縱觀全劇,其實真正該死的,隻有大爺沈棟梁,其他人,他們該死嗎?
彭梓桁飾演的盧文仲該死嗎?也該,也不該。在那個時代裡,除了沈墨這樣的女孩,還有更多像殷紅那樣的女子,他想要沈墨,甚至都不需要自己去想,他隻表達他的需求,像有如殷紅那般的人,去替他完成他的索取。
殷紅該死嗎?也該,也不該。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憐之處,所以她所行可恨,然而她依舊身世可憐。出賣朋友,給上層階級充當走狗,甚至最後貪得無厭地想要拿走沈墨說的那八十萬,這一切,都将她最終帶向了無法回頭的深淵,她其實有機會不死,假如她不出場沈墨,假如沈墨讓她離開的時候她就直接離開,就算她出賣了沈墨,但假如她真誠地跟沈墨道歉,也許結局都會不一樣。
然而他們都在那一條道上一路走到了黑,無法回頭,無法避免,直至滅亡。
王陽,算是本劇中真正的白月光了。雖然他沒考上大學,但是在那個時代,考上大學的其實隻是鳳毛麟角,但是他至少是高中畢業了。然後他就遇上了沈墨,然後他就愛上了沈墨,甚至他就真地融化了沈墨,兩個人相愛。
王陽有多堅定,其實沒有,但是他對沈墨,是真愛。他會為了沈墨去打盧文仲,他會為了沈墨縱身跳水,他想跟着沈墨遠走他鄉,去北京,他想做一名詩人……
甚至在沈墨殺了盧文仲之後,他會幫着沈墨去處理屍體,在沈墨要跟他一起逃離的時候,他勸沈墨說别走,他去自首,去承擔一切罪責,如果沒被判死刑,他希望沈墨能等他出來……
王陽其實有機會救贖沈墨的,雖然最終沒能救贖。然而他為了他的愛情,為了救沈墨,最終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悲劇——美好的,醜陋的;苦難的,抗争的;所有一切,最終都奔赴往滅絕。劇集的最後是王北與王響父子倆的雙向救贖,這可能是這部劇給我們留下的最後一點光亮。這點光亮,并沒有給我多少歡欣鼓舞,終究,如果可能,我覺得他們依舊會把這點光亮給掐滅。
這部劇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它幾乎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因為我目之所及的,它的所有人物設定,幾乎都符合理論上關于悲劇的美學定義,并且它很好地诠釋了所謂悲劇,但是在整個觀劇的過程中,它帶着一種近乎荒誕的喜劇味道,這才是它高級的地方。看劇的過程中,我們其實相當輕快,然而卻在這種輕快過後,我們才會感知到這如許的沉重,竟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此劇封神,制作十分用心精良,細節控的影迷會狂喜。
《X劇場》如果能保持這樣的水準,想來《迷霧劇場》的風頭無兩,當分一杯羹給它。節奏似松實緊,幾條時間線穿插卻不顯淩亂,懸念一直扯着似放而扯,追劇的過程中既會被勾着,卻又不十分壓迫,于是整個追劇的過程既輕松又緊湊,能把節奏拿捏成這樣,十分難得。感覺,它就是把《平原上的摩西》沒有做好的并且想要做的一切,都十分圓滿地做了一個樣闆。
2023-05-04 13:04:39;農曆三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