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拉豐飾)守在病重的老父親的床邊,雙眼瞪着巴裡昂(布裡亞利飾),她不願意醫生離開,去幫助她姐姐生産,她還在抱怨巴裡昂對于她的輕視,包含對于他不再愛她抱有的恨意,但那位一向胡鬧的老父還是催促醫生離開,盡快地去幫助他的大女兒生下小寶寶。巴裡昂這一夜頂着大風雪,替好友塞爾日(熱拉爾·布蘭飾)即将臨産的妻子找醫生,再去找不在家的塞爾日。

當巴裡昂從牛棚裡拖出昏昏噩噩的塞爾日,再用一把雪抹他的臉,這時,清醒過來的塞爾日,睜眼看到了妻子生下了一個胖小子,他露出了從未有過的大笑,說不清這是幸福的,還是别的,至少讓這個浪蕩子有了難得的笑臉。這就是《漂亮的塞爾日》(又譯《美男子》1958)的最後情節,它的意義在現在看來不可限量,因為正是它揭開了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序幕,由此開啟了一個電影時代,并影響到後來的無數人。
如果說《漂亮的塞爾日》作為克洛德·夏布羅爾的處女作,讓他成為“新浪潮”的第一位導演,那他的第二部《表兄弟》(1959),則延續并大大地推進了其“小主題,大處理”的創作旨意,用一種難以揣摸的冷酷主義風格,探索了中産階級的焦慮,以及混世中如何形成的狂躁與暴力,全方位闡釋了導演的創作理念,并由此開始了他漫長的創作曆程。至2001年,他共拍攝了50多部長片和幾部電視劇,他一直被認為是從《電影手冊》走出來的最具商業靈活性與務實性的導演。

《漂亮的塞爾日》得以拍攝,乃是用了其妻繼承的财産拍攝,如同他所說的“當你找到一筆資金拍攝第一部電影時,你就成為一名導演。”正是有了《漂亮的塞爾日》的初啼成功,才使得《表兄弟》引起更多人期待和關注,由此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與前作所寄托的那種簡單的鄉村情懷相比,《表兄弟》則呈現了都市喧嚣的浮華,頹廢、荒唐又迷失的資産階級生活。
《表兄弟》中,從鄉間來到巴黎的小夥查爾(熱拉爾·布蘭飾),誠實上進,修讀法律,地道的有為青年,一旦入住表兄保羅(布裡亞利飾)的豪宅,便感受到了這位保羅及其狐朋狗友的怪誕、腐朽又虛僞的生活氣息,這是他鄉間生活所無法類比的,如同我們在《漂亮的塞爾日》所看到的不同,這兒完全陷入一種及時行樂的混世蟲狀态。這幫人沒有人生追求,沒有積極的生活态度,更不要說刻苦求學,除了堕落,還是堕落。但查爾不一樣,他一直跟這些人小心地保持着距離。

影片極其細膩地用查爾話外音,采取給鄉下母親寫信的方式,呈現了這老實孩子的人生态度,如同我們常見的那樣,他隻說好的,甚至違心編造點樂事,好讓遠方的母親安心。實際上,自他來到的第一天,他就處于矛盾和不安之中。影片用兩次保羅舉辦的兩次大派對,着力呈現了這群公子哥們的放蕩生活,但查爾不能像他們那樣虛度光陰,他努力要從這迷醉的蛛網中掙脫,但談何容易。
第一次派對,即是查爾來到的第二天,各色男女隻求一樂,瘋癫的保羅無疑是狂歡的焦點人物,他左擁右抱,當然,還少不了那個慣于胡言亂語又極其輕佻的克洛維斯,這厮無疑是片中的頂級混蛋。後面保羅所謂的考試通過,也是通過他化錢請人代考。而天天苦讀的查爾卻沒有考取,這是影片中一個絕妙的諷刺。正是在第一次派對中,查爾與20歲的漂亮姑娘弗洛朗茲(于埃特·梅妮奧爾飾)一見鐘情,二人可謂天生一對,他們離開吵吵嚷嚷地屋子,跑到外面,彼此表達愛慕之情,姑娘說我喜歡你這樣的傻瓜。

小夥子實在興奮過度,竟然提議去遊車河,是啊,查爾來的第一天,表兄就帶他去凱旋門和香榭裡大街兜風,這清爽的月夜,他怎能不帶着她去好好吹一下微風呢。進屋的查爾一說要借車鑰匙,就被醉醺醺的表兄嚷道我們去兜風,群起響應,這次查爾與姑娘美好的約定,就這樣被保羅搞砸。保羅對于查爾完全不放在眼裡,毫無尊重。
對比《漂亮的塞爾日》,時隔12年後,從城裡回到鄉間的巴裡昂,當看到昔日好友塞爾日整天萎靡不振,幾乎靠酗酒度日,他決心拯救,即便連教堂的神甫對塞爾日都無可奈何,即便塞爾日奪走他的女友瑪麗,乃至對他拳腳相加,巴裡昂也決不放棄給予他的幫助,這隻能說源于鄉土那摯樸的誠實情感,這也印證了導演作為“巴黎外省人”的姿态冷冷地打量着巴黎這樣的都市。

而在《表兄弟》中,我們則完全看不到那種人類應有親情,看到的隻有為所欲為的愚蠢式的霸道。這正是夏布洛爾所想要的,他說過“愚蠢比智慧和深刻有趣多了,智識有限,而愚蠢無限”。《表兄弟》中的保羅對于查爾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噩夢,這一點兒也不誇張,因為他自始至終就得與保羅這樣的蠢人攪和在一起,想開脫也決非易事。姑娘弗洛朗茲雖然不乏追求者,但她還是覺得查爾好,她主動打來電話,約定下午見面,這讓保羅很不爽。也許是興奮過度,這對戀人都搞錯了約定的時間,查爾以為是下午5點,而姑娘下午3點就趕來了,查爾還在學校呢。

姑娘如果離開也就沒後來的事了,但她急不可耐地想等着查爾回來。這給保羅有了可乘之機,在那個法西斯式渣渣克洛維斯的極力誘導撮合下,加之保羅的威逼慫恿,總之他們覺得姑娘跟查爾不合适,何況查爾的生活來源全靠保羅,讓她死了這份心,這種特殊情境下,姑娘投懷送抱,自此她跟着保羅在一起。簡單責怪這位姑娘沒有站穩愛的立場,未免武斷,畢竟她對于愛情也是懵懂的,何況每天遊走于這些人之中,當然,經不住誘惑是巴黎這樣大都市女孩的主要表征。問題是,她對于查爾仍是真摯的,隻是說她藏于心中。

當查爾回來時,保羅跟他還沒說一半,聰明的查爾就明了,他并無強烈反應,但隻能強捺着,心裡在流血,如同他後來跟姑娘說的我是多麼愛你,愛你的一切,但現在無可更改了。其實,愛他的姑娘,心裡何嘗不難受,奈何形勢比人強,她隻能順水推舟,一對苦命的鴛鴦,隻有共處一室的怅惘。保羅對于姑娘弗洛朗茲的羞辱,乃是家常便飯,哪怕在洗浴間,姑娘說我已厭倦了你,這讓查爾鑽心的痛。三人用餐時,更是心有戚戚,那是無言的腫脹。片中有一細節,猶如關在籠子裡的姑娘,裸着身子享受太陽浴,這注定着她與保羅的所謂愛情是瞬逝的。

第二次派對,也就是慶祝保羅考試的所謂通過,這群人玩的更嗨,請來了掙脫鐵鍊的表演者,隻為博他們一樂,這把影片頹靡的氣氛推向了高潮。這時,已跟保羅分手的弗洛朗茲仍不舍查爾,她上樓找他,請他一起去玩。查爾說我明天要參加考試。實際上,如此深愛着,查爾隻能遠離她,這讓姑娘傷心地跑開。查爾經常到書店看書,老闆讓他振作,多看巴爾紮克的書,不要學那個保羅。看來夏布洛爾和特呂弗一樣,都喜歡巴爾紮克的小說。

但可悲的是,心事重重的查爾第二天并未如意考上,他還盼着考取,等有了工作安頓好,便接母親過來一起住。但一切成了泡影,他心如死灰。他在街上,偏偏又看到了餐廳裡他愛着的姑娘弗洛朗茲,在跟一個男人說笑,他真是傷心極了。回到屋子,查爾拿出表兄的那把左輪手槍,放上了一顆子彈,俄羅斯轉盤的遊戲。他指着沉睡中的保羅,但沒勇氣開槍,隻得扔下睡了。

等第二天早上醒來,這位保羅來勁了,他對查爾說,如果你真的傷心,還可以去找弗洛朗茲複合。他一邊大言不慚地說一邊拿起了槍,玩笑地對着查,這家夥不知道昨晚查爾上了一顆子彈。當查爾伸手讓他别開槍時,他還是勾動了扳機,可憐的查爾倒下了。多滑稽多哀傷的一幕就這樣發生了。真是意想不到,這就是導演所說的“大處理”吧。

顯而易見,這迥異于前作《漂亮的塞爾日》。《漂亮的塞爾日》中17歲的瑪麗主動與巴裡昂的靠近,這讓塞爾日似乎覺得很高興,但又讓他糾結不已,以至于他動辄喝斥挺着大肚子妻子的“醜陋”。雖然影片暗含了亂倫的可能,按塞爾日的說法,那位父親并非瑪麗和姐姐的生父,且塞爾日的妻子之前懷過孕,他也懷疑是那位酗酒的老父所為,但影片并未呈現,隻是塞爾日混沌狀态時的說辭。後來,老頭的确猥亵過相依為命的繼女瑪麗,引來巴裡昂在墓地對于他的痛毆。

其實,這隻是導演制造一種噱頭的刺激性,影片的重點顯然還在于刻畫塞爾日終日因酗酒搞得落魄不羁的情緒狀态,比如塞爾日跑到墓地獨自痛訴自貶,追着喊着“瘋子瘋子”的小孩們跑,但最終還是在那個雪夜,在巴裡昂的關照下走向了一個模糊的新生。
影片中反複出現的小孩上學、教堂和墓地,正象征着人類的始終,不谙世事的小孩是歡快的,成人的現實則需要宗教的撫慰,墓地則是人生的終點,塞爾日對于神甫的不信任,正說明人類反叛的性格。另一面,當巴裡昂勸說他離開妻子時,他卻拒絕了好友的提議,說你不了解她。後來,巴裡昂在雪飄的林中遇到了拾柴的伊娃,說到這一段時,他們的誤解消除了,起初她也以為巴裡昂的到來,讓丈夫變得更煩躁,漸漸她知道他是真心想幫助塞爾日。反而,伊娃的妹妹瑪麗對于這個姐姐則是冷漠的,這隻是她的任性而已,并非本質上的。

總之,我們在《漂亮的塞爾日》中,還是能看到導演作為“外省人”所蘊含的情懷。反觀《表兄弟》中查爾轟然倒地的結尾,足見都市冰冷的疏離與反差,哪怕是有親情關系的表兄弟之間,也終免不了人生的最終末路。片中所彌漫的中産階級的堕落氣息,也奠定了此後導演電影的主色基調。
“新浪潮”經過五、六年的狂瀾後便結束了,跟其它“新浪潮”導演一樣,夏布羅爾并未停滞。雖然他在《女人們》遭貶後有一段低迷期,但1968年《女鹿》的成功讓他重拾信心,遂有了《毀滅》《貝蒂》《地獄》《儀式》等傑作的問世。

夏布羅爾的可貴之處,在于營造了一種迷離的情緒狀态,這些角色盡情地以自己的面孔出現,好壞他不評判,也不止步。難得的是,他的電影整體并不灰暗和陰郁,往往夾雜着可堪回味的幽趣,哪怕最不思議的讓人猝不及防的一擊,也不會讓人極度壓抑,處處漫溢着作者電影應有的思考和表達,這是他迥異于希區柯克電影和其它影像的地方,也是令人擊賞之處。同樣,這與後來者邁克爾·哈内克電影中那種對于人類極緻的絕望氣息,那種刻骨的冰冷,讓人不忍再睹,由此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就我個人喜好來說,我更傾向于夏布羅爾這種妙不可言的幽趣之味。

如同《表兄弟》給我們描繪了巴黎社會另一面的浮世繪,他們神經兮兮,紙醉金迷,相較于保羅他們的虛僞欺詐,好小夥查爾則是面對這種浮華的不适,那不知所措的痛苦與煎熬,注定了他一旦受挫,最終在深重的内心掙紮後,必然走向毀滅的人生。這也是夏布羅爾用這種精妙的冷酷鏡語,帶給我們現實和思考的意義,可以說,他的電影永遠不會過時,且日益散發那不可逾越又絢麗奪目的光彩。
2017、6、5
(2023年9月11日首發于公微“經典光影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