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懸疑片,但對不起“懸疑”。
這一次,導演直接擺爛,把答案放在海報裡,觀衆早從海報“鼠标箭頭刺胸”的隐喻中看穿“互聯網殺人案”本質,這還算是“懸疑”嗎?誰在網絡攻擊,誰就是兇手呗...

如果把這部電影當作一部懸疑片來看,這部的劇情支撐不起來;如果作為一部有教育意義的片子,又隻是把表面的土輕輕的吹了一下,當下到底是有誰不知道不要做“鍵盤俠”這個道,隻是簡單的像照鏡子一樣,告訴大家一些大白道理,實在是沒什麼意思。
那就具體說說這部電影到底是為什麼“不及格”?
————————————————————————
影片以“濱江三院雙人墜樓案”為引,抗癌女孩靜靜與護士李悅同時墜亡,母親尤茜指控護士謀殺,自媒體人葉攀介入調查引爆輿情。
那我們就從片名開始。
片中的“惡意”從哪來?
尤茜作為跳樓女孩“靜靜”的母親,她的惡意主要指向和靜靜一起墜樓的李悅,作為“墜樓案”唯一的目擊證人,尤茜稱是李悅把靜靜推下樓,這是她的第一層惡意。随着案情推進,在ICU病房視頻流出尤茜沒有及時為女兒插管,這是來自尤茜的第二層惡意。而為什麼尤茜猶豫了,她真的是“賣慘網紅”嗎?(尤茜這個名字很難不讓人想到“有錢”,可能是編劇特意的安排)
李悅的“惡意”是劇情賦予它的“小三污名”,而她為了報複,被指向“兇手”的舞台。
蕭保乾作為葉攀的老闆,一個典型的“資本家”,為了流量可以放棄道德的底線。在他眼裡,真相是什麼不重要,是否會帶偏輿論的導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握住現在的流量,因為流量就是“金錢”。而蕭保乾發布出去未經葉攀同意的文章,間接的點燃了後面尤茜的跳樓,這是他的惡,為了流量,為了錢。
晨晨為了報仇,在“夜話”發布的“誰才是惡女”,引導輿論把一切的矛頭對準葉攀,這是晨晨的惡。
但整部影片最大的惡意,是來自網民的“惡意”,随意的揣測案情的“真相”,随風向對當事人的指責和謾罵,最後成功将受害人推向天台。
這一層的惡意最淺顯易懂,人們拿着手機暢所欲言,或許根本不在意真相是什麼。
片中有兩個貫穿影片的男人很有意思,他們的矛頭不斷的轉變,對準不同的人,包括最後尤茜跳樓的時候“到底跳不跳”,将人性的惡放大。
而這些樓下的人他們等待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等待?他們的惡意究竟來自哪裡?電影并沒有給出答案。
這就是我認為這部影片不及格的原因。
表象誰都看得到,但是作為一部好的電影,應該給觀衆看到的是腐爛的根源來自哪裡。
我們需要解剖的是“惡意的産業鍊”,而不是個體。
這一切的根源是什麼?是算法的不完善,是大衆理性的思維沒有形成,遇到問題的時候太容易被牽着鼻子走,資本吹什麼風,大衆便被吹向哪裡。而理性思維又從何而來?是教育,是思考。
這背後的原因,在影片中看起來指向人性的“惡”,卻未真正的道出——惡從哪來?
不要簡單的用互聯網暴力的傷害将受害者推向天台,将商業片用“社會痛點”作票房密碼,用“公益心”掩飾思想貧瘠,我們需要緊握理性手術刀——在銀幕内外,做那個不被流量飓風卷走的人。